其一
一群蚂蚁爬上了大象的背,但被摇了下来,只有一只蚂蚁死死地抱着大象的脖子不放,下面的蚂蚁大叫:掐死他,掐死他,小样,还反了!
其二
一只小狗爬上你的餐桌,向一只烧鸡爬去,你大怒道:你敢对那只烧鸡怎样,我就敢对你怎样,结果小狗舔了一下鸡屁股,你昏倒,小狗乐道:小样,看谁狠。
其三
传说今晚,阴魂不散,死光又现,鬼魂四处转!愿鬼听到我的呼唤,半夜来到你庆头,苍白的脸,幽绿的眼,干枯的手抚摸你的脸,代我向你说一句:晚安!
其四
蚂蚁懒洋洋地躺在土里,伸出一只腿,朋友问你干嘛呢?蚂蚁回答:待会大象来了,绊他一跟头。
其五
喜鹊来,妈妈说这是喜鸟是客;燕子来,妈妈说这是益鸟是客;乌鸦来,孩子问你也是客人吗?乌鸦叫:Yes,吾乃黑客!
其六
20年前爸爸抱着你等车,人都笑话孩子长得难看,爸爸哭了。一卖香蕉的老大爷拍拍爸爸说:大兄弟别哭了,拿只香蕉给猴子吃吧!真可怜,饿的都没毛了。
其七
有个老农在地里锄地,一只乌鸦飞过,拉了泡屎掉在老农脸上,老农抬头大骂:操!出门也不知道穿条裤衩! 乌鸦说:操!你丫拉屎穿裤衩呀!
其八
小明告诉妈妈,今天客人来家里玩的时候,哥哥放了一颗图钉在客人的椅子上,被我看到了。 妈妈说: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小明说:我在一旁站着,等客人刚要坐下来的时候,我将椅子从他后面拿走了。
其九
一天在拥挤的公车上的一段对话情形如下:一个站着的怀孕妇人对着他身旁坐着的一位男子说:你不知道我怀孕了吗?(想要他让座.... ) 只见男子很紧张的说:孩子不是我的!
其十
仅仅是一阵风也罢了,偏偏是这样永恒,仅仅是一场梦也罢了,偏偏是如此真实,你低头不语,我却难以平静,我终于禁不住要对你说:下次放屁时,说一声!
2007年2月18日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想不到英雄袁崇焕竟是广西梧州府藤县籍
作为广西人,我为此感到自豪!
我们可以到下面所提到的地方缅怀袁崇焕:
袁督师庙(北京)
袁督师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袁崇焕纪念馆(北京)
袁崇焕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即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
自坏长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壮山河。
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准备过年这几天去凭吊一次袁督师。
我们可以到下面所提到的地方缅怀袁崇焕:
袁督师庙(北京)
袁督师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袁崇焕纪念馆(北京)
袁崇焕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即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
自坏长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壮山河。
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准备过年这几天去凭吊一次袁督师。
2007年2月17日
国外IPTV市场星火燎原,中国仍处市场培育阶段
www.weamax.com 2007年02月17日 07:38 高骥远
与中国IPTV艰难发展相比,国际IPTV市场自去年以来就取得了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设备商和内容商等产业链各环节都积极投入,共同做大市场。
2006年是中国IPTV的破局之年,然而全国的IPTV用户仅为55万户,离当初的规划还相距甚远。即使到2007年底,也只能预测发展到150万用户。一系列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这一“金矿”的挖掘期显得过于漫长,而那些已经尝试的服务提供商们,也充满了疑惑。
与我国的“雷声大,雨点小”相比,IPTV在其他国家的部署进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几乎每个星期都可以听到世界上某个国家的某个电信运营商开始部署IPTV,或者开始提供IPTV试商用服务。
并且经过多年的宣传与期待、规划与发展,国外一些大型电信运营商、媒体公司和有线电视公司都在积极准备通过IPTV开辟新的内容流及收入流。
燎原之势
自从英国的VideoNetworks公司在1999年推出IPTV业务后,许多电信运营商都看好这一新生技术支持下的“传统大众服务”,纷纷制定了IPTV发展战略并陆续进行了IPTV业务的尝试。而这一趋势在2006年得到了延续。
正是由于看到了IPTV的发展潜力,在2003年以前,首批电信运营商尝试进入IPTV市场,意大利Fastweb、法国电信、中国香港PCCW和日本Softbank/Yahoo!BB先后入驻IPTV市场。
2004后,欧洲大批传统运营商和北美ILEC大举进攻IPTV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电信公司也凭借与拥有IPTV经营许可的公司合作开始IPTV的试验及商用。
进入2006年,IPTV业务以“燎原之势”在全球铺展开来,呈现出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吸引着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和媒体发行商等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积极投入,均力争在IPTV领域赢得优势地位。
在欧洲,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传统电信运营商都完成了IPTV的部署;在美国,随着IPTV管制政策的突破,电信运营商纷纷发力IPTV市场;在中国香港,电信运营商PCCW名为“NOWTV”的电视业务品牌仅用了3年时间就发展了70万名用户……
国外为何看好IPTV?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IPTV发展应该说比较顺利。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通信环境比较宽松,也就是三网融合的环境比较宽松。例如欧盟,电信、广电和互联网彼此融合发展。其次,资费相对便宜。许多欧洲运营商的资费标准是每月30欧元到50欧元之间。
另外,从用户角度看,许多国家的消费者对在传统电视中无法看到足够多的赛事直播而不满,因此寄希望于能够实时互动的IPTV.一旦有机会,这些消费者就“投奔”IPTV.
而全球各大运营商IPTV加快部署的原因,主要由于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每两年就会翻番的接入带宽、以每年20%速度递增的视频编码效率,都使得电信运营商向家庭用户提供IPTV业务成为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多数电信运营商们已视IPTV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根据对欧洲以及亚洲市场IPTV运营商的研究后发现,在加入各种视频业务后,不仅用户的ARPU值获得了约200%的增长,而且客户流失率也出现超过10%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开展IPTV业务势在必行。
期待中国IPTV的春天
在全球,2006年是IPTV以“燎原之势”普遍部署和应用的一年;而在中国,2006年是IPTV合作模式日渐清晰,从规模试验走向正式商用、正式开启中国IPTV时代的一年。
来自广电行业的IPTV牌照持有者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之间,初步建立起了适合中国国情的IPTV合作运营模式,并接受了市场的考验;黑龙江网通IPTV用户数已经突破10万户,上海电信IPTV用户数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6万大关……这些激动人心的数字,无不令业界对中国IPTV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从国外IPTV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可以推断2007年中国IPTV发展将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IPTV目前还处在市场培育阶段,因此一定要加大投入和关注;在成功案例中,积极发挥IPTV的优势和特点,突出互动、可控等业务能力是IPTV健康成长的前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IPTV建设不但要考虑到现网,还需要考虑到与其它网络的融合和向下一代网络的过渡。
总之,IPTV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成功的业务发展必然要求广播电视和电信运营两大产业之间在内容和网络方面的密切合作。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共赢,全产业链紧密合作是IPTV成功的基础,也是IPTV成功的基石。因此,阻碍两大产业合作的“坚冰”必须以IPTV为契机而打破。
原文网址: http://www.weamax.com/articles/2/2007-02/20070217073828.html
与中国IPTV艰难发展相比,国际IPTV市场自去年以来就取得了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设备商和内容商等产业链各环节都积极投入,共同做大市场。
2006年是中国IPTV的破局之年,然而全国的IPTV用户仅为55万户,离当初的规划还相距甚远。即使到2007年底,也只能预测发展到150万用户。一系列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这一“金矿”的挖掘期显得过于漫长,而那些已经尝试的服务提供商们,也充满了疑惑。
与我国的“雷声大,雨点小”相比,IPTV在其他国家的部署进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几乎每个星期都可以听到世界上某个国家的某个电信运营商开始部署IPTV,或者开始提供IPTV试商用服务。
并且经过多年的宣传与期待、规划与发展,国外一些大型电信运营商、媒体公司和有线电视公司都在积极准备通过IPTV开辟新的内容流及收入流。
燎原之势
自从英国的VideoNetworks公司在1999年推出IPTV业务后,许多电信运营商都看好这一新生技术支持下的“传统大众服务”,纷纷制定了IPTV发展战略并陆续进行了IPTV业务的尝试。而这一趋势在2006年得到了延续。
正是由于看到了IPTV的发展潜力,在2003年以前,首批电信运营商尝试进入IPTV市场,意大利Fastweb、法国电信、中国香港PCCW和日本Softbank/Yahoo!BB先后入驻IPTV市场。
2004后,欧洲大批传统运营商和北美ILEC大举进攻IPTV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电信公司也凭借与拥有IPTV经营许可的公司合作开始IPTV的试验及商用。
进入2006年,IPTV业务以“燎原之势”在全球铺展开来,呈现出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吸引着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和媒体发行商等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积极投入,均力争在IPTV领域赢得优势地位。
在欧洲,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传统电信运营商都完成了IPTV的部署;在美国,随着IPTV管制政策的突破,电信运营商纷纷发力IPTV市场;在中国香港,电信运营商PCCW名为“NOWTV”的电视业务品牌仅用了3年时间就发展了70万名用户……
国外为何看好IPTV?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IPTV发展应该说比较顺利。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通信环境比较宽松,也就是三网融合的环境比较宽松。例如欧盟,电信、广电和互联网彼此融合发展。其次,资费相对便宜。许多欧洲运营商的资费标准是每月30欧元到50欧元之间。
另外,从用户角度看,许多国家的消费者对在传统电视中无法看到足够多的赛事直播而不满,因此寄希望于能够实时互动的IPTV.一旦有机会,这些消费者就“投奔”IPTV.
而全球各大运营商IPTV加快部署的原因,主要由于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每两年就会翻番的接入带宽、以每年20%速度递增的视频编码效率,都使得电信运营商向家庭用户提供IPTV业务成为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多数电信运营商们已视IPTV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根据对欧洲以及亚洲市场IPTV运营商的研究后发现,在加入各种视频业务后,不仅用户的ARPU值获得了约200%的增长,而且客户流失率也出现超过10%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开展IPTV业务势在必行。
期待中国IPTV的春天
在全球,2006年是IPTV以“燎原之势”普遍部署和应用的一年;而在中国,2006年是IPTV合作模式日渐清晰,从规模试验走向正式商用、正式开启中国IPTV时代的一年。
来自广电行业的IPTV牌照持有者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之间,初步建立起了适合中国国情的IPTV合作运营模式,并接受了市场的考验;黑龙江网通IPTV用户数已经突破10万户,上海电信IPTV用户数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6万大关……这些激动人心的数字,无不令业界对中国IPTV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从国外IPTV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可以推断2007年中国IPTV发展将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IPTV目前还处在市场培育阶段,因此一定要加大投入和关注;在成功案例中,积极发挥IPTV的优势和特点,突出互动、可控等业务能力是IPTV健康成长的前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IPTV建设不但要考虑到现网,还需要考虑到与其它网络的融合和向下一代网络的过渡。
总之,IPTV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成功的业务发展必然要求广播电视和电信运营两大产业之间在内容和网络方面的密切合作。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共赢,全产业链紧密合作是IPTV成功的基础,也是IPTV成功的基石。因此,阻碍两大产业合作的“坚冰”必须以IPTV为契机而打破。
原文网址: http://www.weamax.com/articles/2/2007-02/20070217073828.html
2007年2月15日
如何开通yahoo!的pop服务,以及yahoo邮件服务器地址是什么
如何开通yahoo的pop服务
yahoo的邮箱其实是有办法开通pop服务的。你只要愿意接受偶尔的广告邮件,你就可以开通名为yahoo! delivers的功能。这个yahoo官方提供的服务,所以不必担心。它的服务有两个:其一是网上阅读邮件和POP 功能;其二是邮件转发功能,利用邮件转发功能, 您收到的yahoo!电邮可以被自动转发到指定的电子邮件地址。
下面是开通yahoo pop服务的方法:用浏览器打开下面的链接http://rd.yahoo.com/mail_us/options/?http://edit.my.yahoo.com/config/set_popfwd?done=http://us.f93.mail.yahoo.com/ym/Options?YY=22797。如果你事先没有登陆邮箱,浏览器首先会转到平时登录yahoo的界面,在登录后选“是”,即激活yahoo! delivers功能。如果你事先已经登入了yahoo邮箱,浏览器直接进入激活yahoo! delivers设置页面。然后按着他的步骤,只需两步便可完成设置。
至此,你的yahoo邮箱已经开通了pop服务。也就是说,你就可以在你的outlook,foxmail等软件收发yahoo邮件了,很棒吧,嘿嘿!
服务器设置
接收邮件(POP3)服务器:pop.mail.yahoo.com.cn 发送邮件(SMTP)服务器:smtp.mail.yahoo.com.cn 帐号名/登录名:*** 电邮地址:***@yahoo.com.cn 密码:您的 Yahoo! 电邮密码
订阅:
博文 (Atom)